2025年度海外优青|中山大学柔性电子 学院诚邀全球青年学者依托申报

发布人:谢添

项目简介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申请条件

1.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 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申报说明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请与我院联系并提交简历等申请材料(联系方式详见文末);

2.通过学院推荐的申请人,请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我校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5年3月3日以后登录项目申请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要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作出承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4.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我校,由我校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系方式:

+86-10-62329133 62325932

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86-10-62317474

 

支持条件

聘任岗位

依托我校申报入选的学者,均可作为“预聘长聘制”(Tenure-Track)教研系列教师及学术负责人(PI)。

1.聘为副教授一级岗(预聘副教授职位),特别优秀者可聘为教授四级岗(长聘副教授职位);

2.认定博士生导师资格并在前两年共提供不少于2-3个博士生招生指标;为招收博士后提供大力支持。

 

薪酬待遇

1.聘期内学校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2.享受国家、广东省及学校配套的有竞争力的安家费及生活补贴;

3.入职我校深圳校区单位的教职工还可申请评聘深圳市高等学校特聘岗位,获聘人员在聘期内可享受相应的岗位绩效奖励,每个聘期3年;

4.享受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科研经费支持

在国家、广东省资助经费的基础上,学校按照学科分类提供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经费。特别优秀者可一事一议。

 

福利待遇

1.深圳校区有人才保障房(距离学院仅600米),供教职工租住;

2.深圳校区有附属中小学,为教职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3.学校依托10家附属医院提供高水准的医疗保障。

 

其他支持条件

1.首聘期前18个月为教学培训期,教学工作量考核可予减免;

2.办学空间充裕,能为教师提供较好的办公及科研用房条件;

3.学院组织同行专家为项目申报提供全程专业一对一服务和指导。

 

具体部分支持条件详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咨询。如国家、省、市待遇支持政策有调整,将按相应规定执行。

 

image-20250306154928-1

 

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秉承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培养胸怀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抱负,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能力的社会英才,建设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和思想重镇。学校以培养人才、研究学术、服务社会弘扬文明、追求真理为宗旨,致力于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校近年快速发展,形成了广州、深圳、珠海“三校区五校园”的发展格局。

 

柔性电子学院是中山大学面向未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于2023年4月最新成立的学院。至2024年底,学院共有教职工20余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专家4人,在读学生100余名。

 

学院大师领航。学科带头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黄维教授。黄维院士是柔性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柔性电子基础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有机电子学、塑料电子学和柔性电子学等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被业界誉为“柔性电子学之父”,是科瑞唯安物理、化学与材料学科全球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两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四项)、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等肯定。

 

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双一流”一级学科,学院聚焦有机电子、塑料电子、生物电子、印刷电子、通信与感知等优势领域,引领具有“轻、薄、柔、透”四大特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产业孵化的重大突破。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柔之力,成刚之美”的“SOFTER(至柔)”教育理念,形成“广交叉、深融合、模块化”研究导向型课程结构、打造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

 

学院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积极打造柔性电子领域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创新体系,构建国内顶尖、国际领跑的基础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前沿技术创新研发高地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常年招聘岗位

教授二级/三级岗位(长聘教授)、教授三级/四级岗位(长聘副教授)、副教授一级/二级岗位(预聘副教授)、副教授二级/三级岗位(预聘助理教授)、博士后(逸仙博士后)

学院常年接收简历,每季度安排评审,专人全程跟进您的申请。

 

申请人请提交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从本科至申请时连续的学习工作经历,发表的论文、著作,主要教学科研成绩,并标注出代表性成果),邮件标题以“姓名+岗位+学科”命名,发送至学院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胡老师
电话:0755-23260501

邮箱:sfehr@mail.sysu.edu.cn

通讯地址:深圳市光明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理学园

 

凤栖梧桐,才聚湾区!目前学院引进的教研人员都具有海外科研工作背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高、学术国际化氛围浓厚,中山大学柔性电子学院竭诚欢迎有志才俊加入,乘势而上,应势而成,共谋发展,共创未来!